心流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1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不論男女,對幸福的渴望都勝過一切

—— 亞里斯多德《Nicomachean Ethics》

 

求快樂 (慾望) 是一種生理反射 (本能)

吃東西感到快樂 (食慾) ,是為了確保身體獲得營養
性愛上的愉悅 (性慾) ,是為了確保能傳宗接代

內在經驗的最佳狀態

內在經驗的最佳狀態,發生在意識擁有秩序的時候。

要達到這種狀態:

  1. 必須將全部的精神能量 (注意力) 投注在一個符合現實的目標
  2. 自身技能與行動機會可以互相配合

這樣可以讓一個人將注意力完全放在手上的事,暫時忘卻其他事情,藉以建立意識秩序。

解析意識

意識的極限

一個人一生能經歷的事是有上限的;因此,篩選進入意識資訊這件事就變得非常重要;它們事實上決定了我們的生命內容和品質。

精神能量 (注意力)

資訊要進入意識有兩個管道:

  1. 刻意將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 (由內而外)
  2. 基於生物或社會指示 (由外而內)

注意力意識一樣是有極限的,如何有效運用這樣無價的資源?懂得掌控意識的人,必定具有隨時可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全神貫注,不受其他事物分心」。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即使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到樂趣無窮。

注意力可以決定哪些事會出現在意識中,我們也需要注意力來執行發生在意識裡的其他心靈活動 (記憶、思考、感覺、決定…等) ,所以我們把它視為一種精神能量:沒有這股能量我們就成不了事,而做事會消耗這股能量。

使用這種能量的方式,我們創造了自己。我們的記憶、想法、感覺都由它塑造。
這股能量也是我們控制、受我們支配,它成了我們試圖趕善經驗品質時最重要的工具。

如何使用注意力建立意識上的秩序,實現個人目標?

進入「自我」

{ 目標意圖 ⇔ (如何架構)注意力 ⇒ 經驗 } ⇒ 自我

意識失序:精神2熵: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混亂的無序程度。

外來資訊 → 意識 =(威脅)⇒ 目標 ⇒ 內在失序 / 精神熵3精神熵:意識失序而導致自我出現一片混亂而影響效率的情形。

意識秩序:心流 (最優體驗)

精神熵 ⇐相反⇒ 最優體驗

最優體驗

處於最優體驗的人會感到與目標一致的資訊不斷進入到意識裡,精神能量也會源源不絕,沒有任何需要擔心的事,也沒有理由懷疑自己做得是不是恰當。如果真停下來想想自己的狀況,得到的證據會是鼓舞人心的「你做得很好」。這樣正面的回饋可以讓自我更加茁壯,於是有更多注意力投入於內在與外在環境

最優體驗是一個人把所有注意力毫不保留的用在追求個人目標,沒有任何脫序現象,也沒有任何威脅需要防患。這種狀態稱為「心流體驗」或精神負熵 (negentropy)。擁有心流體驗可以讓一個人發展出更剛強、更有自信的自我,因為他們比較能順利的將精神能量用在他們選擇追求的目標

自我的複雜性4複雜性:一個人意識中的資訊特化和整合的程度。複雜性高的人可以存取精準獨立的資訊,並找到它們之間的關係(例如:慾望、想法、價值、行動是分開的,但是之間不會互相衝突)。與成長

特化 (differentiation):讓個體發展出獨特性,把自我和其他人區隔開

整合 (integration):個體超越自我觀念與實質,與他人連結

成長

體驗心流後的自我特化性會提高,會變得比過去更複雜,這種自我漸趨複雜的過程稱為成長

每一次的心流體驗,都會讓一個人成為更趨獨特的個體,更加不可預測,擁有的技能也更屬難得。因為克服挑戰後,一個人會覺得自己的能力變強,技能也增進了。

複雜性還有另一個層面,意味著不同自主部件的整合。每個零件都有它獨特的功能,只有彼此相連結時,才能發揮最好的特性。缺少了整合,一個高度特化的體系也只是混亂中的混亂

心流可以幫助自我進行整合,因為處在心流狀態中的個體擁有深層注意力,所以意識會異常的有秩序。不管是心思、意念、情感,全都投注在同一個目標上,整個體驗都是和諧的。在心流狀態結束時,會覺得自我比過去更加「完整」,不只對內這麼覺得,對他人、甚至整個世界也都如此。

  • 趨於特化、欠缺整合的自我:或許有很高的個人成就,卻有陷入過度自我中心的風險
  • 光是建立在整合基礎的自我:或許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安全感,卻缺乏了個人的自主性

只有在「特化」和「整合」投入均衡的精神能量的人,才能反映出自我應有的複雜性,避免自私或過度順從。

體驗心流會讓人變得複雜,唯有除去其他雜念與動機,單單為了做一件事而做它時,才能整合並提高自己的複雜性。

樂趣與生活品質

我們可以用兩個策略來改善生活品質:

  1. 改變外在環境 (使其符合我們的目標)
  2. 改變自己體驗外在環境的方式 (使其更貼近我們的目標)

這兩個策略必須雙管齊下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享樂與樂趣5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享樂

指一個人意識上的資訊告訴他:「生物需求社會制約的期待已經得到滿足了」

樂趣

  1. 不只是達到原有的期待滿足某種慾望或需求而已,它們還會帶來超乎計畫、甚至想像不道的感受
  2. 具有向前發展的特性,會帶給人新鮮感成就感

享樂與樂趣的差別

  1. 可以不費任何精神能量就得以享樂;
    但是想要感受樂趣必須付出相當代價。
  2. 享樂就像雲煙,不會使人有所成長;
    唯有面對挑戰性的新目標,投入大量精神能量,才能提高複雜性。
  3. 樂趣成長的連結會隨著時間淡化:
    當「學習」成為負擔,獲得新技能所得到的興奮也會變少。

    一個過於自滿的人,就會因此認為把精神能量花在新事物是浪費 (除非可以得到外來的獎賞)。
    就這樣,生活不再有樂趣,享樂成為正向經驗的唯一來源

樂趣的元素 (促使最優體驗發生的精神條件)

1. 從事一件艱難,但有機會成功的事 (有技能需求的挑戰活動)

絕大多數的最優體驗,都是發生在一連串有目標導向,且規則清楚的活動上。
從事這些活動時,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精神能量,還必須具備適當的技能
樂趣只發生在行動機會與個人能力相當的時候。

不過,如果我們一心只想達成目標 (如:打敗對手),而非把重點放在自己的表現時,樂趣將不復存在
只有追求自我精益求精,才能洋溢樂趣。要是把達成目標當成唯一目標,就不再有趣了。

如何將生活上的瑣事轉換為對個人有意義的活動,並帶來最優體驗?

重新安排這些瑣事,為其找到目標規則製造樂趣所需的元素

2. 必須全神貫注 (行動與意識的結合;完全投入,人事和一)

當一個人面對的挑戰,逼得他必須使出渾身解數時,注意力就會完全被這個活動吸引,整個人投入在當中,不留下任何精神能量去處理其他不相關的資訊

3. & 4. 明確目標 和 立即的回饋

目標明確、且有立即的回饋,是心流體驗中讓一個人全然投入的原因
只要將精神能量投入在與目標相關的事上,幾乎所有回饋都可以帶來樂趣。

清楚自己的目標懂得欣賞此活動的回饋,才能從中獲得樂趣。

網球選手的目標回饋都非常明確:
「把球打回對方場上」、「擊球的表現好壞與否」。

有些活動的目標回饋則需要長時間的進行,
例如種植,雖然需要等待,
但是看著作物一天天成長,也是種非常有力的回饋

有些創造性活動 (如:作曲) 的目標不是一開始就十分明確
當事者必須有強烈的個人知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大部分的回饋也不如攀岩者「我不要掉下去」那麼明白
例如藝術家作畫,以及其他與創意有關、沒有絕對對錯的活動。

活動本身的回饋 (如:贏球) 本身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這些資訊真正的價值在於它們的象徵意義:「我成功達到目標了」。
這樣的認知可以在我們的意識建立秩序強化自我

5. 因為專注於手上的工作 (全心投入) ,容易忘卻平時的擔憂和挫折

為了獲得樂趣,一個人必須全神貫注在手上的事,
沒有多餘的心思去思考不相關的資訊,於是在當下能忘卻生活中的所有不愉快

6. 帶來樂趣的經驗讓人覺得對自己的行動有掌控權

掌控感的悖論

可以帶來樂趣的休閒活動 (如:下棋、運動…等) ,
與時時需要警惕的一班生活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心流體驗往往會牽涉到一種掌控感
不像真實生活中,有那種隨時會失去掌控感的擔心

樂趣與掌控感

有一些極度危險,但仍讓人感到樂趣的活動 (如:滑翔翼、賽車…等) ;
真正讓人感到樂趣的並不是活動本身的危險性,而是他們降低風險能力的提升

可以帶來心流體驗的活動,即使極度危險
都在引導從事者發展足夠的技能,好讓發生失誤的機率降低

真正帶給人們樂趣的不單是掌控感,而是在困難的環境下握有掌控權。

如果不捨棄保護性常規帶來的安全,就沒辦法感受到這種握有掌控權的感覺。
只有無法預知結果的狀況下,憑著自己的力量去影響結果
一個人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握有主導權

有一些活動 (賭博) 的勝負,很大部分取決於隨機結果,個人技能等級能影響的程度很低;
但是參與這種活動的人,主觀地認為勝負關鍵取決於自己的技術,他們的技能扮演著重要的腳色。

所有可以帶來樂趣的活動幾乎都會讓人不知不覺中上癮

當人沉溺於某種活動的樂趣對其中的掌控感產生依賴,無法關注其他活動時,
反而失去了最終的掌控:「決定意識內容的自由

所有心流活動都潛在這一負面價值:
它們可以藉由建立心靈秩序來改善經驗品質
但是它們同時也會引起上癮
這時候,自我會成為某種特定秩序的俘虜

7. 進入忘我的境界 (但心流體驗結束後,自我的感覺會再度出現,而且更趨強烈)

消失的自我意識

當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種活動時,
就沒有足夠的注意力考慮它們的過去、未來、或是任何與當下不相關的刺激
其中一件從我們意識中消失的東西特別值得一提,
因為我們平常實在花太多時間去想他了,那就是自我

專注在自己身上這件事消耗了我們大量的精神能量
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感受到威脅
威脅一旦出現,我們便得在意識中檢視它嚴重與否、以及接下來該如何面對。
每一次事發之後,我們就得消耗精神能量去幫助意識恢復秩序

心流當中,我們沒有餘力對自己緊迫盯人
因為這些可以帶來樂趣的活動目標明顯規則明確
提供的挑戰又與我們的能力相稱,所以我們受到威脅的機率不高
自我雖然在意識中缺席,
但不代表處於心流中的我們就不在支配自己的精神能量了,
也不代表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發生了什麼事。

缺乏自我意識不代表自我也跟著消失,更不代表意識缺席了,
應該是意識中不再感覺自我 (意即只是失去那些用來代表自己的訊息) 。
暫時忘記自我是一件很令人嚮往的事,
只有不費心思想著自我時,我們才有機會擴大對自我的認識。
唯有放下自我意識,一個人才能超越自我突破自己 (所設) 的界限

這是與其他事物密切互動得到的真實經驗
藉著親密的互動,我們與那些原本外來的實體,有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結合感

當一個人投注所有精神能量與其他事物互動
就會進入未曾感受過的更大的行動體系中,
這個體系是按著活動規則建立的,
它的能量來自當事人的注意力

自我周遭世界隔離感消失後,會伴隨著一種與環境結合的感覺。

個人不但成了當中的一部分,還跨越了自我的界限
造就出比原本要複雜許多的自我
這樣的自我成長只會出現在可以產生樂趣的活動中,
也就是有行動機會,同時要求技能不斷精進的活動

在心流中失去自我後,卻能產生更強大的自我,
拋下自我意識是建立更強的自我概念的先決條件。

一個人面對挑戰、督促自己提升技能,做出最好的表現。
這當中,沒有機會思考如此做對自己的影響
要是還有餘力去感受自我的話,這個經驗的深度就不夠深了。
等活動結束,自我意識恢復了,
再去回想,就會發現自己跟那個心流體驗前的自我不一樣了,
現在的自我因為擁有新技能新成就,變得更豐盛了。

8. 對時間的感覺會受影響 (數小時感覺像幾分鐘 或 幾分鐘又感覺像數小時)

心流體驗時人們經常提到,他們對時間的感受與平常不一樣;
一般來說,大家的反應都是時間過得快多了,
但是偶爾也會出現剛好相反的狀況,
例如一個高難度的芭蕾舞旋轉只花了不到一秒鐘完成,
但舞者卻感覺像是幾分鐘,像是時間凍結了一般。

時間扮演重要關鍵的活動中 (如:賽跑),
準確估算時間」成了在這類活動中要脫穎而出所不可或缺的技能
也就「準確估算時間」是在這類活動中獲得樂趣必備的條件

自成目標的經驗 (活動本身即是活動的目標)

最優體驗有一個關鍵元素 —— 活動本身即是活動的目標

自成目標 (autotelic; auto:自我, telic: 目標) 指的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活動
做這個活動的目的,不是期待能在未來獲得甚麼好處,
而是這個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獎賞。

我們平時做的事,
很少單純是自成目標,或是完全外在導向 (exotelic)
通常是兩者的結合

有些我們一開始不願意,但是逼不得已、非做不可的事,
在經過一段時間後,也可能令人驚覺當中的回報竟如此之大。

不只小孩,有時大人也是如此,
在從事一件需要重建注意力的任務時,需要外來的獎賞加持。

自成目標的經驗與我們平常生活中的感受非常不一樣,
它讓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頓時失去了意義,
因為我們要不是被迫去做這些事,就是為了將來可能獲得利益而做
就這樣,生命就在一連串的無聊焦慮中度過,個人對它鮮有掌控能力

自成目標的體驗 (或心流體驗),可以將我們的生命昇華到另一個境界
參與取代疏離,以樂趣取代無趣
無助感變成了掌控感精神能量強固了自我
大家不再只是為了外在目標而努力。
現有經驗就可以帶來無窮的回報
我們也就不需要把希望都放在不可預知的未來

心流會令人上癮
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它既有用,卻又危險。
至於危險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我們已經找到了答案:學會游泳6“Water can be both good and bad, useful and dangerous. To the danger, however, a remedy has been found: learning to swim.” —— Democritus
我們要學的,是「判斷甚麼是對我們有益的心流,甚麼又是對我們有害的」,
讓前者盡可能發揮,對於後者則盡量避免
學習在每天的生活中獲得樂趣,但同時不剝奪他人獲得樂趣的機會

Last Updated on 2024/12/24 by A1go

References

  • 1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 2
    熵: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混亂的無序程度。
  • 3
    精神熵:意識失序而導致自我出現一片混亂而影響效率的情形。
  • 4
    複雜性:一個人意識中的資訊特化和整合的程度。複雜性高的人可以存取精準獨立的資訊,並找到它們之間的關係(例如:慾望、想法、價值、行動是分開的,但是之間不會互相衝突)。
  • 5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 6
    “Water can be both good and bad, useful and dangerous. To the danger, however, a remedy has been found: learning to swim.” —— Democritus

目錄

目錄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