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筆記

發聲流派的歷史1声楽名鑑 | History of Vocal Pedagogy

Giulio Caccini (1551 – 1618) 在《Le nuove musiche》中把聲區分作 voce piena e naturale (飽滿自然的聲音) 和 voci finte (虛假的聲音),他認為後者並無法唱出前者那般優雅的感覺,並且使用了過多的氣息,也無法做出音量差距形成的對比,所以他提倡「純粹使用胸聲而不使用假聲」的單聲部唱法。

巴洛克時期(17 世紀初至 1750s)以後,隨著歌劇的發展,聲樂也開始將發聲技巧化;當時,關於「已經很盛行的閹伶 (Castrato) 當中的 Farinelli 等有名歌手」的呼吸法的描述及其練習法都被傳承了下來。

在那之後,對聲樂發聲影響最劇的是義大利歌劇。其中美聲唱法歌劇(指活躍於19世紀前半的作曲家(如:Gioachino Rossini (1792 – 1868)、Gaetano Donizetti (1797 – 1848)、Vincenzo Bellini (1701 – 1835) 等人)的歌劇作品)的歌手,唱高音時使用假聲 讓低音至高音像是一條美麗的弧線,加上快速音(agilità)之類的轉音技巧;這種發聲方法被稱為「美聲唱法(Bel canto;美麗的歌)」。

聲樂發聲的轉戾點,在 1837 年法國男高音 Gilbert-Louis DuprezGioachino Rossini 的歌劇《William Tell》中用胸聲唱出了 High C。(當時被 Rossini 批評為「像是閹雞被殺時的叫聲」)

這個時候起,聲樂教育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也有一些著名的聲樂教師(例如:Matilda Joslyn GageGiovanni Battista LampertiManuel García 等人)。

Enrico Caruso 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歌劇的發展。真實主義 (Verismo) 歌劇開始流行,興起了當時男聲歌手用胸聲唱高音域的風潮。此時(19 世紀中葉至晚期)也被稱為歌劇的黃金時代2Wikipedia: Opera

Enrico Caruso 死後,有名聲樂教師 Arturo Melocchi 發明了 The Melocchi Method ,這個流派最有名的歌手是 Mario Del Monaco 。至此 美聲唱法 (Bel canto) 真實主義 (Verismo) 唱法 兩種流派流傳至今。

古典義大利學派 (Old Italian School of Singing) | 美聲唱法 (Bel Canto)

呼吸

肺臟是由實質性組織構成的獨立器官
由 支氣管 (bronchi)、細支氣管 (bronchioles)、肺泡 (alveoli)、肺血管 … 等 組成
外側有胸膜潤滑,是一個海綿狀的實質器官,能進行氣體交換

它被包覆在由 肋骨、肋間肌、橫膈膜 … 等 構成的胸腔
胸腔 (thoracic cavity) 由肋骨和肋間肌 (intercostal muscles) 保護
底部由橫膈膜 (diaphragm) 支撐,前方有胸骨 (sternum),後方有脊椎
這些骨骼與肌肉構築出一個袋狀空間

胸廓高度 (ex: T1–T12 height) 與胸廓寬度 (coronal chest width) 等指標
與用力肺活量 (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 (FEV₁)、
 肺活量 (VC) 及總肺容量 (TLC) 呈顯著正相關
Pearson 相關係數介於 0.54 至 0.74

Belly In / Belly Out 都會把肺的形狀控制住
以減少氣消耗的速度

胸式 Belly In

歌唱時將腹壁內縮(放鬆橫隔膜向上)
將胸部保持在較高位置,將肋骨擴張的呼吸法

橫隔膜的位置相較於 Belly Out 高
但肋骨也相較 Belly Out 廣擴。

Richard Miller 稱這種胸部較高的姿勢為 High Chest
並在他的著作當中推廣這種呼吸法
聲樂教師 Manuel García 也推薦這種呼吸法
當時也有歌手使用束腰或皮帶練習這種呼吸法

參考歌手:Jussi Björling

 

Belly In 的優點

因為胸部位置較高
某種程度也讓喉頭的相對位置向下
比較容易掌握聲門閉鎖的平衡

腹式 BelIy Out

在日本又被稱為「ドイツ唱法」

原因是以前有些去義大利留學的日本聲樂歌手們
在義大利學到「Belly In」而不是在日本被教導的「Belly Out」
於是他們認為「Belly Out」應是來自另一個歌劇大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故稱其為「ドイツ唱法」

撐開腹部時,不只注意前方
左右兩方的腹部也應撐開
肚臍對面的兩片後背腰部肌肉也必須注意

參考歌手:Giuseppe Giacomini

 

⚠️ 不等於「腹式呼吸 / 丹田呼吸」

注意!
BelIy Out 和
「呼/吸 時,放鬆/收縮 橫隔膜,使腹壁向 內/外」
的「腹式呼吸 / 丹田呼吸」說的並不是同一件事

 

初學者初學時,氣不夠可使用丹田呼吸

 

Belly Out 的優點

根據科學實驗的結果 3Johan Sundberg (1987). The Science of the Singing Voice.
歌唱中橫隔膜的收縮(將腹壁向外張[大腿向內夾緊])
「較不會鎖喉」、「聲帶的閉鎖時間較長,聲音能更穩定」

⭐️ Belly In + Belly Out

橫隔膜下降,吸飽氣保持胸腹兩者皆擴張至最大
呼氣時維持著胸腹不讓其收縮

鎖骨呼吸
鎖喉|喉詰め発声

在發聲時,喉嚨周圍的肌肉使用了必要以上的力氣

氣不夠:可能是殘餘的氣過多

因為身體過於僵硬
無法將肺部的空氣全部排出
導致能重新填充的空氣量變少

歌劇黃金時代以後 | 真實主義唱法 (Verismo)

使用低喉頭的唱法

Enrico Caruso 後,低喉頭唱法成為了主流

聲樂用語解說

發聲器官三要素 3 Parts of Human Voice Organ

動力:呼吸器官 Breathing Apparatus

聲源:聲帶 Vocal Folds

與聲帶相關的軟骨:

聲帶的一側始於甲狀軟骨內側
另一側則分別終於兩塊勺狀軟骨

環甲肌:唯一能施加聲帶張力的肌肉
甲杓肌:用以放鬆聲帶
聲帶是甲勺肌的 內側/上部 肌肉

環杓肌

杓肌:動作機制主要是關閉聲門的開口
甲狀舌古肌將下顎下拉拉抬喉頭 (Larynx)

調音/共鳴:聲道 Cavity System

影響聲音特徵最關鍵的部分,會影響母音及音色。

維持共鳴腔

由於咽腔是連接著其餘所有共鳴腔(鼻腔、口腔、肺)的樞紐
所以維持咽腔開放相當重要

泛音|倍音

聲音可以分解成若干個不同頻率純音的疊加
這些頻率都是某一頻率(基頻)的倍數
也決定了這個音的音高

  • 狹窄的聲道會產生高泛音,聽起來較為集中且尖銳
    例:唱 I / E 的時候抬高舌頭使得口腔上部變得狹窄
      或唱 A / O / U 的時候讓舌根和咽腔後壁間的空間變得狹窄
  • 反之提高軟口蓋,或保持舌根與咽腔後壁的空間保持開放
    就能產生低泛音,聽起來柔和圓潤有深度

當你彈一根琴弦,整根琴弦會震動,
這是主音(也叫基音,Fundamental Tone)。

但其實這根弦上,還有:

  • 震動成兩半(發出比主音高一個八度的音)
  • 震動成三等分(發出比主音高一個五度的音)
  • …等等

這些多出來的「小震動」發出的聲音,就是泛音。
它們雖然很輕,但會決定聲音的「質感」或「音色」。

泛音次序 頻率倍數 和主音的音程
第 1 泛音 1x 基準音 (主音)
第 2 泛音  2x 完全八度 (高八度)
第 3 泛音 3x 八度 + 完全五度
第 4 泛音 4x (高) 兩個八度
第 5 泛音 5x 兩個八度 + 大三度
第 6 泛音 6x 兩個八度 + 完全五度
第 7 泛音 7x ≃ 兩個八度 + 小七度
第 8 泛音 8x 三個八度

※ 第 7 泛音非現代十二平均律中的「標準音高」,與主音的音程略低於「兩個八度 + 小七度」

 

Helmholtz pitch notation|赫姆霍茲音高標記法

C1 ~ B1: 大字二組, ͵͵C ~ ͵͵B
C2 ~ B2: 大字一組, ͵C ~ ͵B
C3 ~ B3: 大字組, C ~ B
C4 ~ B4: 小字組, c ~ b
C5 ~ B5: 小字一組, c’ ~ b’
C6 ~ B6: 小字二組, c’’ ~ b’’

 

度|Octave4十二平均律|12 Equal Temperament
中文音程 英文  半音數
一度(同音) Unison 0
小二度 Minor Second 1
大二度 Major Second 2
小三度 Minor Third 3
大三度 Major Third 4
完全四度 (C → F) Perfect Fourth 5
增四度 / 減五度 Tritone 6
完全五度 (F → c) Perfect Fifth 7
小六度 Minor Sixth 8
大六度 Major Sixth 9
小七度 Minor Seventh 10
大七度 Major Seventh 11
八度 Octave 12
⭐️ 泛音與共鳴腔

體積越小的共鳴腔,越容易共鳴「高頻」的泛音
注意:是「放大」泛音,而不是「產生」新的泛音

泛音本身已經存在於聲音之中
泛音的生成,是由振動源決定 (如:聲帶、琴弦、管柱…)
這些泛音會依「共鳴腔體積」被選擇性放大或削弱

  • 體積小 → 共鳴頻率高 → 容易強化高頻泛音
  • 體積大 → 共鳴頻率低 → 容易強化低頻泛音
人體的共鳴腔體 主強化範圍 音色影響
胸腔 (最大) 低頻 聲音渾厚有力
咽腔 (咽喉) 中頻 聲音集中、扎實
口腔 中 ~ 高頻 母音清晰、辨識度高
鼻腔、副鼻竇 (最小) 高頻 聲音明亮、穿透力強

支撐:控制軀幹以分配氣息的使用

  • 氣量太多:反而對聲帶造成負擔
  • 氣量太少:無法使聲帶作動

Appoggio(アッポッジョ)向下支撐

源於義大利文動詞「appoggiare([向下]支撐)」。

Belly In 維持肋骨的擴張與胸部的高度
Belly Out 維持橫隔膜的收縮

擴大胸廓/收縮橫隔膜
減緩肺的空間因為氣息的消耗而縮小的速度
(亦即維持聲門下壓)

聲門下Subglottal Pressure

要讓聲帶振動,聲門下壓必須維持在定量以上

 

Glottis

兩瓣聲帶之間的開口

Sostegno(ソステーニョ)向上支撐

[向上]支撐,利用收縮腹壁協助提高肺部氣壓。

La lotta vocale(声の闘争)

維持發聲器官三要素穩定運作:

  1. 善用 Appoggio 和 Sostegno
    讓呼氣肌群和吸氣肌群保持拮抗狀態(兩種相反的行為互相保持平衡的狀態)
  2. 安定喉頭的位置與功能
  3. 維持共鳴腔的開放

聲區(Register, レジスター)

隨著音高的變化,發聲器官的使用也會隨之變化,形成聲區的分別。

Richard Miller 所提供的 Lyric Tenor 聲區5Richard Miller (1986). Training Tenor Voices.

Strohbass | Vocal fry F2 to C3
Chest C3 to G3
Middle | Mixed Lower Middle – G3 to D4
Upper Middle – D4 to G4
Head G4 to C5
Falsetto C5 to G5

註:帕華洛帝的音域為 C♯3 – F5(E♭5 – F5 為假音)

頭聲 & 胸聲

將發生泛音的空間集中在[鼻腔/胸腔]
並保持空氣穩定且位置一致地通過[鼻腔/胸腔]

頭聲

用 humming 練習
體會「氣息穿過鼻腔往顏面衝去」的感覺

真聲 (Modal Voice) & 假聲 (Falsetto)

Modal Voice| 真聲 | 地声 Falsetto (ファルセット) | 假聲 | 裏声

Glottal cycle, modal voice

粘膜 (Mucosa)韌帶 (Ligament)
聲帶肌 (Musculus Vocalis) 都在震

Glottal cycle, falsetto

僅有邊緣的粘膜在震動

當音高還很低時,幾乎只有聲帶(內側甲杓肌)在動作

隨著音調升高,環甲肌開始動作拉緊聲帶
縱向張力的增加,聲門往往會形成一個間隙
外側環杓肌和杓狀肌會開始動作使聲門閉緊

環甲肌會對聲帶施加很大的縱向張力,
使得聲帶變薄 [9]

杓狀軟骨在發聲過程保持並置
這會在聲帶之間形成一個間隙

Passaggio(パッサージョ)6Richard Miller (1986). The Structure of Singing: System and Art in Vocal Technique.

聲區的轉換點

  • The Primo Passaggio: 介於 Lower Middle 和 Upper Middle 之間
  • The Secondo Passaggio: 介於 Upper Middle 和 Head Voice之間
  • The Zona Di Passaggio: 介於 Primo Passaggio 和 Secondo Passaggio之間

男聲的Passaggio

第一換聲點 第二換聲點 聲種
G3 C4 Besso Profondo
A♭3 D♭4 Lyric Bass
A3 D4 Besso Cantante
B♭3  E♭4 Dramatic (Verdi) Baryton
B3 E4 Lyric Baryton
C4 F5 Baryton-Martin
B♭3 / C4 E♭4 / F4 Heldentenor 英雄男高音
C4 F4 Tenore Robusto / Tenor Dramatico 戲劇男高音
C♯4 F♯4 Spinto Tenor
C♯4 F♯4 Tenore Lirico Spinto
D4 G4 Tenor Lirico 抒情男高音
D4 / E♭4  G4 / A♭4 Spieltenor
E♭4 A♭4 Tenor Leggero 輕型男高音
E4 A4  Tenorino

女聲的Passaggio

第一換聲點 第二換聲點 聲種
E♭4 D5 Contralto
E4, F4 E5, F5 Mezzo-Soprano
G4, A♭4 F♯5 Soprano

Placement(プレイスメント)

放置聲音的地方;也就是歌手感覺聲音的共鳴所在之處。

關於「位置」

發聲(發出聲音)的位置:喉位
  • 高音時向下
  • 低音時向上

目的是保持喉頭位置

共鳴(讓聲音變得響亮)的位置

空氣的流向 / 發生倍音而產生震動的位置

喉位 & 共鳴位置 的關係

喉位為喇叭的吹嘴 (mouthpiece),共鳴位置為喇叭口 (bell)
喉位保持在低處,共鳴則向上

母音位置

Aperto(アペルト)

義大利語中意思為「打開」。

打開喉嚨
張開嘴巴

如何打開喉嚨?最好的體感方式是打哈欠

  1. 抬高軟口蓋顴骨成微笑狀,眼睛微瞇程度
  2. 放鬆舌根(舌根僵硬會使咽腔空間變小)
    ※ 小技巧:舌尖抵住下排門牙
  3. 打開咽腔咽腔壁(口腔後壁與後頸部)向後
  4. 將喉嚨形成筒狀

Coperto(コペルト) 

義大利語意思為包覆
將聲音加以「遮蓋」或「包裹」
使音色變得更圓潤、深沉、柔順、統一的一種技巧

作法:
上揚軟口蓋、擴張咽腔、
母音暗化 (Vowel Modification) 不炸白、
將聲音包覆在咽腔至上前顎之間

  1. 將軟口蓋[上揚/閉上]
    (打個哈欠能體會 或 上揚顴骨協助將軟口蓋上揚)
    這樣能防止空氣從鼻腔逸脫
    減緩聲門下壓的減少

    意識到音高來到 the secondo passaggio 附近時
    將軟口蓋閉上(coperto)
    會有助於唱 the secondo passaggio 以上的音

  2. 咽腔擴張:
    製造更深的共鳴腔,讓聲音變「厚」
  3. 母音暗化 ,讓聲音不炸白
    將明亮的母音 (如 i 、e ) 往暗音靠一點 (如 ɪ 、ɛ )

  4. 用意識控制位置略往後集中
    不把聲音完全推出去
    而是往「咽腔、硬顎」附近聚焦把聲音「包起來」

White Voice 白嗓

又稱 open voice, full voice, natural voice
也有專門使用 white voice 的民族唱法

  • 白嗓的母音聽起來較為明亮
  • 相反,被 cover 的音色
    在被控制的音量下
    母音聽起來比較圓潤
    音質也會更細緻

無論是過度 open 或過度 cover
長期下來都會對聲帶有不良影響

Acuto(アクート)

acuto = girare + chiuso
唱 the secondo passaggio 以上的音高
能使用 girare 並維持著 chiuso
就能達成 acuto

 混聲 (Mixing)(真聲和假聲的百分比混合)
 結合:把真聲唱進假聲的位置 —— 石倚潔
 用假音的位置(後腦勺甚至更後方)唱
 感覺到腦殼在震動,有暈眩感

※ Acuto 和 Belting 都是追求以真聲唱高音域的方法,
但前者追求低喉位,後者的喉位則為高

義大利文中是尖銳、激烈的意思

聲樂中是指
男高音在第二換聲點 (Second Passaggio)之後的高音區
如何把聲音用強而明亮的方式演唱

男/女高音在三點Do以上(C5/C6)的唱法稱為 Sovracuto

一般人唱高音時,聲音會變得越來越尖、越細

基本上是個不可能偶然學會的技巧
需要有人指導下 3 ~ 5 年的訓練

參照 低喉位唱法 和 發聲方法 – Acuto

Girare(ジラーレ)

義大利語是旋轉的意思

  1. 將軟口蓋上揚
  2. 保持咽腔開放
  3. 將空氣朝比後腦勺更後上方送
  4. 透過軟口蓋的上揚
    遮蓋空氣通往鼻腔去
    使空氣經由口腔上緣往面罩出去

因為口腔共鳴的效益高於鼻腔
以遮蓋軟口蓋的方式
減少自鼻孔逸脫的空氣

男高音唱高音時避免氣流通過鼻腔
是為了讓聲音集中而不漏氣不失焦 (不產生鼻音)

而副鼻竇 (顱腔) 共鳴的產生主要靠的是骨震動 (骨傳導)
故不需要氣流直接經過鼻腔

鼻音,鼻化音|Nasal Sounds

鼻音 = 氣流經過鼻腔產生的聲音,像是 m, n, ng

Chiuso(キューゾ)

義大利語為關閉之意
不讓氣息發散,讓聲音像是收束在一個被限制截面積的管子

犧牲一些音量,用以換取典雅的音色

The voice is a tube-like that should be not opened and expanded but kept closed.
The voice of the tenor is a very elegant wild controlled horse.

—— Luciano Pavarotti

馭馬的訣竅 (不要用蠻力而是用呼吸控制馬 [聲音])
  1. 吸氣
    1. 打開共鳴腔
      1. 吸飽氣使胸腔擴張到最大並上揚
      2. 保持咽腔開放
      3. 眼睛和嘴張開,軟口蓋上揚
      4. 頭蓋骨/咽腔 向後,擴張頭部內空間
    2. 使橫隔膜收縮
      1. 吸飽氣讓腰腹的前後左右都向外最大擴展
      2. 大腿向內側收縮施力
  2. 發聲之前就要準備好位置、聲音(氣息)
  3. 發聲
    1. 鎖骨以上不出力
      1. 脖子
      2. 喉嚨
      3. 嘴巴
    2. 舌根不出力,舌尖可靜置貼住下門牙後方 
      1. 空氣往後腦勺的更後上方送
      2. 保持低喉位(注意力從眼睛經喉嚨向肛門而去
        亦即空氣往上、聲帶往下的交錯
      3.  支撐:
        腰腹向外出力、大腿向內出力
        盡量保持不讓腰腹收縮
    3.  聲音
      1. 保持聲音收束
      2. 將聲音的位置保持在同一點

Ref

  • R. Luchsinger, G.E Arnold (1965). Open and Covered Singing. Voice-Speech-Language.
  • E. Herbert-Ceasari (January 1, 2002). The Voice of the Mind

面罩:眉毛/眼睛以下,人中/嘴唇以上

Humming ハミング

氣息和聲音的關係就像流水上的船
透過 humming 來體會氣息的流動

找 Key 或練新歌的時候,使用Humming,保持喉位正確

高音共鳴金三角 咽腔 → 口腔 → 面罩

注意力:
咽腔 (產生音色深/厚度)
→ 口腔 (塑造母音、調整音色色彩)
→ 硬顎 (面罩,副鼻竇共鳴:集中高頻共鳴、提升穿透力)

振音|顫音|顫吟|抖音|Vibrato|ビブラート

在不使用多餘外力的情況下 (不刻意為之)
透過穩定氣流與自然肌肉協調
讓聲帶產生規律且快速的小音程波動
(±20 ~ 50 cent, 半音未滿; 頻率約5 ~ 7次 / 秒)

能作為修飾的技巧
提升聲音彈性與表現力
也透過振音讓聲帶肌肉活動更彈性
有助聲帶減壓、放鬆與聲帶健康

Legato(レガート)

運音法(Articulation;演奏/演唱技法)的一種
在某個聲部中,連續地在兩個音之間不間斷而順滑的演奏/演唱

アジリタ Agilità

咽音 Pharyngeal Voice

中國林俊卿博士所提倡
著有《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

哨音|ホイッスルボイス|Whistle Register

歌唱的準備

調整站姿

腳趾朝上,腳掌切實貼地
調整身體重心:腳踝向前迴轉、膝蓋向後迴轉,頸椎向前迴轉

吸氣

打哈欠般樣子的吸氣,使咽腔後壁往後

吸飽氣,直至將肺和腹部朝前後左右上下撐開

盡可能使用到鼻子,換氣時間不夠長才用嘴巴

吐氣 / 歌唱時

氣息的分配

使聲帶作動(發聲)的氣息

參考 Humming

Appoggio:肺往腹部的支撐
  • 後下鋸肌(後背)施力
  • 撐開腹內斜肌(下腹部及腹部兩側)
  • 維持橫隔膜不讓其往上
吐氣時用到的肌肉

後下鋸肌

腹內斜肌

維持共鳴腔

參照「Aperto(アペルト)」一節

頸部以上放鬆保持柔軟

張嘴時下顎平行向下張開

下顎平行向下,不可往後縮,可稍微向前呈微戽斗狀

⭐️ 總結:歌唱期間的「上下前後」

    • 使聲帶作動的氣息
      先於發聲往向軟口蓋而去
      氣息:肺 → 軟口蓋 → 鼻竇 → 面罩
      聲柱:腹部 → 聲帶 (能在聲帶發生顫音) → 軟口蓋 → 天靈蓋
    • Appoggio(向的支撐)
    • 下顎放鬆(舌根放鬆(舌頭抵在下排門牙後方))
    • 保持低喉位(喉位往

母音位置統一(讓不同母音維持相近音色


語音學上舌頭相對的位置7日本音声言語医学会 (2009). 新編 声の検査法. 

a

+ o

e

+ ə

i

+ ㄩ

「U / u」的嘴形去唱 [I / i]
可以刻意嘴唇施力使牙齒露出去體會

e

o

+ a

u

+ o

子音的唱法

不要停留太多時間在子音

m

例:ma – 雙唇輕觸後唱 a

n

例:na – 舌頭輕抵在上排門牙後面後唱 a

ㄕ 

唱 shi

和聲

三和弦

  組成和弦
三度 五度
大三和弦 (A + 4 = B, B + 3 = C) 大三度 (+4 半音) 純五度 (+7 半音)

小三和弦 (A + 3 = B, B + 4 = C)

小三度 (+3 半音) 純五度 (+7 半音)
增三和弦 (A + 4 = B, B + 4 = C) 大三度 (+4 半音) 增五度 (+8 半音)
減三和弦 (A + 3 = B, B + 3 = C) 小三度 (+3 半音) 減五度 (+6 半音)

練習方法

⭐️「不使用多餘肌肉」練習

  1. 吸飽氣
  2. 下巴不出力
  3. (撐住軀幹(胸與腹))持續讓空氣從肺送進鼻竇

※ 可以用「嘆氣」體會上述感覺

固定顎部練習法

固定顎部,
使得聲帶、舌、唇、口輪匝肌、表情肌
不再與顎部連動,而是單獨運動,
進而能個別訓練這些部位記憶正確的運動方式。

  • 緊閉門牙唱歌
  • 用臼齒咬著一根棒狀物 或 用左右臼齒個別咬著一根棒狀物
    (撐住口腔使其打開讓咽喉形成理想的形狀)

壓低音量唱歌

練習發音時高音盡量和低音一樣小的音量
使得低音至高音保持相同音量
每個音調之間可中斷,無需連續

放鬆舌根

活動上下顎

母音位置統一練習

DA-ME-NI-PO-TU
A-E-I-O-U-E-A
MA-MA-MA-MA-MA / O-O-O-O-O

連結軀幹肌肉

Ma-Ma-Mi-Mi-Ma

呼吸練習

將氣吐盡的練習

肺活量練習

吸 4 秒吐 6 秒 / 鼻子快速吐氣 30 次 / ( ha * 4 + hi * 4 + hu * 4 + he * 4 + ho * 4 ) * 3 
「呲~」1-2-3-4-5-4-3-2-1! 3! 5! 3! 1-2-3-4-5-4-3-2-1

中間的「1! 3! 5! 3!」腹部瞬發出力

控制送出氣息的力道

學狗叫

橫隔膜控制練習

息のシーソー

肋骨擴張練習

訓練{[快/慢]縮肌}的呼氣練習

換聲點練習

U, 1-2-3-2-1

磨平換聲點

  1. 唱 A-E (A#3-F4 → B3-F#4 → C4-G4 → … → D4-A4)
  2. 唱 A-E-A (A#3-F4-F4 → B3-F#4-F#4 → C4-G4-G4 → … → D4-A4-A4)
  3. 唱 A-A-A-A-A (C4-D4-E4-F4-G4)
  4. 唱 A-E-A-A-A-A-A-A-A-A-A (C4-G4-G4-F4-E4-D4-C4-D4-E4-F4-G4)

Humming 練習

  1. Humming & 頭聲 練習

如何確保唱急升的高音時位置正確?

Useful Resources

Last Updated on 2025/04/23 by A1go

References

目錄

目錄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