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ful-Based Cognitive Therapy

基於內觀1Midfulness: 正念;覺察身心的實相的認知治療2Mark Williams, John Teasdale, Zindel Segal, Jon Kabat-Zinn (2007). 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 Freeing Yourself from Chronic Unhappiness.

🚫 勿在憂鬱發作期間實行本練習

關於「憂鬱」

憂鬱症的盛行率

  • 約有 12% 的男性 與 20% 的女性,在一生中會罹患重鬱症 (major depression)
  • 重鬱症的第一次發作通常在 25 歲左右
    有相當高比例的人在兒童期晚期或青春期,就經歷第一次完全發作 (full episode)
  • 隨時都有約 5% 的人,正在經歷非常嚴重的憂鬱症
  • 憂鬱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
    • 15% ~ 39 % 的個案在症狀開始一年後,仍符合臨床上的憂鬱診斷
    • 22% 的個案在兩年後也仍然處於憂鬱狀態
  • 每一次的憂鬱發作,將會使憂鬱再次發作的機率提高 16%
  • 美國 (2017 年時人口約 3.012 億) 有上千萬人正在服用抗憂鬱處方藥物 

憂鬱 ⇒ 🧠 : 悲傷情緒 🔗 負向思考

「憂鬱」使得大腦在「悲傷情緒」和「負向思考」間建立了一種連結

憂鬱的組成結構

感覺

當具有「『1. 和 2. 』兩個症狀其中一項」
以及「至少四個或更多『其他症狀』」
並且症狀「持續超過兩個禮拜」,原先的日常生活運作因而改變
即可診斷為憂鬱症

  1. 憂鬱 或 難過 幾乎持續一整天
  2. 對於 所有 或 幾乎所有 「之前喜愛的活動」
    失去興趣 或 無法享受其樂趣
  3. 並非因節食而造成的「明顯 體重下降或增加 或 食慾減少或增加」
  4. 晚上有睡眠障礙 或 白天嗜睡
  5. 一整天 精神遲緩 或 激動
  6. 幾乎每天都 感覺疲累 或 失去活力
  7. 感覺無價值 或 感到極度或不合宜的罪惡感
  8. 無法專注或思考 或 在他人眼裡變得優柔寡斷
  9. 反復想到死亡 或 有自殺意念 (有無具體自殺計劃皆包括在內)
    或 曾嘗試過自殺
想法:不快樂本身不是問題;不快樂所引發的負面自我批判,會侵襲我們的身心

 

A-B-C Theory of Emotion
  • A: Adversity 情境;外顯事件 (能夠被記錄影像的內容)
  • B: Beliefs about Adversity 想法;解釋
  • C: Emotional Consequences 結果 (情緒、反應)

通常人們會聚焦在 A 及 C,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在解釋 (B)
因此認定是事件造成了情緒和反應,而忽略了是個人的解釋方式決定了結果

 

❌ 處於憂鬱狀態的人常有的慣性思考 (automatic thoughts)
  1. 我覺得全世界都在跟我作對
  2. 我沒有優點
  3. 為什麼我就是無法成功?
  4. 沒人了解我
  5. 我讓大家失望了
  6. 我撐不下去了
  7. 我希望我是個更好的人
  8. 我很軟弱
  9. 我的人生沒有按我想要的方式走
  10. 我對自己徹底失望
  11. 再也沒有任何事能讓我感到愉快
  12. 我無法再忍受這一切
  13. 我沒辦法振作
  14. 我到底是哪裡有問題?
  15. 假如我是 XXX 就好了
  16. 我什麼事都做不好
  17. 我恨我自己
  18. 我是個沒有價值的人
  19. 我希望自己可以消失
  20. 我到底是怎麼了?
  21. 我是個 loser
  22. 我的生活一團糟
  23. 我的人生很失敗
  24. 我永遠不可能做得到
  25. 我很無助
  26. 不能再這樣下去
  27. 我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28. 我沒有未來
  29. 一切都沒有意義
  30. 我什麼都沒辦法做好
身體

身體對於情緒的反應很敏銳
人們常忽略身體引發的警訊
無視身體的苦痛意味著逃避
這始得健康不自覺地被影響

行為:不是因為不夠努力才陷於憂鬱,而是努力的方向錯誤了 —— 不要試圖控制一切

 

竭漏斗 Exhaustion Funnel

睡眠問題 → 缺乏精力 → 疼痛與痛苦 → 罪惡感 → 感受不到快樂 → 憂鬱 → 耗竭

  • 當壓力或挑戰增加,人會優先放棄「非必要」的部分 (休閒、社交)
    通常最先放棄的「瑣事」,往往是對心理健康最滋養的活動
  • 隨著壓力持續,人只保留工作和少數責任性的事務,生活圈變得越來越窄
  • 最終人被困「工作」和「生存」,導致能量耗竭

Last Updated on 2025/09/01 by A1go

References

  • 1
    Midfulness: 正念;覺察身心的實相
  • 2
    Mark Williams, John Teasdale, Zindel Segal, Jon Kabat-Zinn (2007). 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 Freeing Yourself from Chronic Unhappiness.
目錄
Bitn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