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pro + crastinus (拉丁文) → 明天再做

Tim Urban, 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1WAIT BUT WHY2The Procrastination Matrix

拖延症的原因3Timothy A. Pychyl (2013). Solving the procrastination puzzle: A concise guide to strategies for change.4Ferrari, Joseph. (2010). Still Procrastinating – The No-Regrets Guide to Getting it Done.
 – 啟動阻力 (Activation Energy | Starting Resistance)
 – 內阻力 (Internal Resistance)

對於「行動」的影響力:感性 > 理性

完美主義 Perfectionism5Flett, G. L., & Hewitt, P. L. (Eds.). (2002). Perfectionism: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即時享樂偏好 Present Bias6Behavioral Economics

恐懼 Fear

害怕失敗
害怕成功 (不想完成)

怕做好之後又有其他任務,或擔心別人期待更高、壓力更大,因而逃避

缺乏動機

The Motivation Equation

$$ Motivation\text{ 動機} = \frac{(Expectancy\text{ 期待度} \times Value\text{ 價值})}{(Impulsiveness\text{ 衝動} \times Delay\text{ 拖延})} $$

※ Impulsiveness 被放在分母的理由類似俚語「三分鐘熱度」

Overwhelm

現狀偏好 Status Quo Bias
目標太大或太模糊

一件事看起來太龐大,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自我價值感低

認為自己不會成功、做不好

改善拖延症

滑梯效應 The Slide-Show Effect | Slippery Slide Effect7Joseph Sugarman (2006). The Adweek Copywriting Handbook.
(萬事起頭難 —— 直接開始: 停止思慮、克服阻抗、啟動第一步)

1. 執行「微啟動(The Tiny Start)」原則:將目標拆解成小到不能再小的第一步

如何啟動一個「習慣」:
任何新習慣都應該縮小到兩分鐘內就能完成的版本
(Two-Minute Rule8James Clear (2018).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 想養成每天閱讀習慣 → 每天讀一頁
  • 想養成跑步習慣 → 每天穿上跑鞋
  • 想寫作 → 每天寫一句話
  • 想冥想 → 每天靜坐兩分鐘
2. 降低摩擦力,減少阻力

為「微啟動」創造最便利的環境,讓開始行動的「摩擦力」降到最低

3. 專注於「已完成」而非「未完成」

一旦開始 (進入滑梯),將注意力集中在還剩下多少工作已經完成的子目標上
這種「成功感」會激活大腦的獎勵機制,形成正向循環,讓你更有動力繼續「滑」下去

蔡氏效應 Zeigarnik Effect

人們對「尚未完成或被中斷的任務」會比「已完成的任務」記得更清楚、印象更深

這會讓人持續感到心理上的未完成張力
這種張力會推動人們想去完成被中斷的事,直到心理上獲得閉合

養成習慣

把努力當作習慣,慢慢就出現自律了 

—— 劉德華

綁定關鍵習慣 Habit Stacking James Clear (2018). Atomic Habits

將你想養成的新習慣「綁」(stack) 在一個已經穩定存在的習慣之後
利用既有行為的「觸發點」作為新行動的提示 (cue)

舉例:
如果你原本有「刷完牙」的習慣
可以在「刷完牙」之後立即「做 5 分鐘伸展」
如此一來你只要想起「刷牙」這件事,就會自動連帶想起要「伸展」
讓新習慣更容易穩定下來。

行為鍊結 Behavior Chaining James Clear (2018). Atomic Habits

我們的大腦喜歡依賴「提示 → 渴望 → 行動 / 回應 → 獎賞」的既定迴路
一旦某個行為形成了穩定的「提示」,就能自動觸發後續行動 

  • Cue 提示:要顯而易見
  • Craving 渴望:誘惑捆綁 Temptation Bundling9Milkman, K. L., Minson, J. A., & Volpp, K. G. (2014). Holding the Hunger Games Hostage at the Gym: An Evaluation of Temptation Bundling. Management Science, 60(2), 295–310.
    嚴格限制「喜歡的事」的取用條件
    加以與「應該做但經常拖延」的目標行為綁定在一起

    例:

    • 只在跑步機上運動時才可以看 YouTube 

    • 在完成一小時寫作後才可以吃甜點

  • Response 行動 / 回應:最小努力原則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調整為輕而易舉的程度,以提高行動的頻率
  • Reward 獎賞:令人滿足

 

延遲享樂
Cue: 讓習慣在無意識間養成10Charles Duhigg (2012). 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pp. 45–47).

 

低認知負荷 Reduced Cognitive Load

每次要養成新習慣,都需要決策與啟動意志力
將新習慣「綁」在既有習慣後面
就能利用原有行為已經建立的提示,減少「我接下來要做什麼?」的思考成本 

 

化情境一致性 Context Consistency

習慣最容易在固定的情境中重複發生
利用同一環境和時間點,讓新習慣在最自然的時刻被喚起,提升執行率

 
Environment Design James Clear (2018). Atomic Habits
  • 想要多做的事 → 減少摩擦,讓它更易被啟動
    e.g. : 書放在枕邊或書桌
  • 想要少做的事 → 增加摩擦,讓它更難被進行
    e.g. : 手機放遠一點
關鍵少數 The Tipping Point11Malcolm Gladwell (2000).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pp. 11–13).

社會變遷往往始於一小群「關鍵少數」(key minority)
當這些具有影響力的人或行為做出改變時,大眾才會跟進

同理,在習慣養成上
只要先掌握那一兩個「高影響力」的小習慣
就能帶動其他正向行為的連鎖反應

 

見:二八法則

自我催眠:Identity-Based Habits James Clear (2018). Atomic Habits 12Wiki: Identity-Based Motivation

我要完成什麼事 (我要每天運動)
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是重視健康的人)

助推理論 Nudge Theory

透過改變環境觸發自動認知過程,使其更傾向於實現期望的結果
使個人更有可能做出特定的選擇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


在男廁小便斗上蝕刻了一隻蒼蠅 —— 提高男性的瞄準效果,降低清潔成本

衡量任務的優先權:ABCDE Method13Biran Tracy (Apr. 17, 2017). Eat That Frog!: 21 Great Ways to Stop Procrastinating and Get More Done in Less Time.

  • A:最重要事項
  • B:完成與否只會輕微影響結果
  • C:完成與否都不影響結果
  • D:Delegate (可分配請託他人完成)
  • E:Eliminate (你應該無視這個任務)、無法完成的任務

照著 ABCDE 的優先度完成任務
或至少必定將 A 完成

⭐️ 帕雷托法則 (Pareto principle) |80/20法則|關鍵少數法則|八二法則 / 二八法則

約僅有20%的因素影響80%的結果

Barbell strategy 槓鈴策略 🏋🏻‍♂️

把資源分成兩端:

  • 極度保守 (大多數資源投入低風險、穩定的事物)
  • 極度冒險 (少量資源投入高風險、高報酬的機會)

這樣既有安全緩衝,也保有從意外中獲利的機會

SMART 基準

目標管理中的方法
有效地進行成員的組織、目標的制定/控制
以達到更好的工作績效

  • Specific:明確與否
  • Measurable:可量化
  • Achievable:可行性
  • Relevant:關聯度 (不偏離長期目標及現實需求)
  • Time-bound:時限

別拖延超過三天 ── 設定「開始」的期限

拖延超過三天完全都沒動,可能表示你不需要它

不要幫偷懶找理由,有一就有二

將主任務拆解成小的子任務

昨天已逝,明日是謎 —— 把握當下

  • 過去已經不能改變
  • 未來會如何取決於現在
  • 為什麼要等到明天呢?
  • 就是現在!

Pomodoro Technique

  1. 決定要做的事
  2. 設定計時器(通常是25分鐘)14Cirillo, Francesco. The Pomodoro Technique. Retrieved 8 May 2011.
  3. 開始作業直到計時器提示,得到一個 pomodoro,做個短暫休息(通常是 5 – 10 分鐘)15Cirillo, Francesco. “Get Started”. The Pomodoro Technique. Retrieved 6 January 2016.後回到 2.
  4. 當你完成四個 pomodoros ,做個長休息(通常是 5 – 10 分鐘)再後回到 2.

生命日曆 Life Calendar

  1. 1 年有 365 / 7 ≒ 52 週
    平均壽命 80 歲 ≒ 365 * 80 / 7 週 ≒ 4171 週
  2. 22 歲以前在學習
    減去後剩餘 4171 – 365 * 22 / 7 ≒ 3024 週
  3. 24 小時中 有 8 小時睡眠時間 ⇒ 睡眠約佔人生的 1/3
    減去睡眠剩餘 2503 * 2 / 3 = 2016 週
  4. 65 歲退休 ⇒ 工作 65 – 22 = 43 年 ≒ 43 * (12 * 22 * 8) 小時 = 90816 / 24 / 7 = 541 週
    一個人一生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剩餘 2016 – 541 = 1475 週 = 1475 / 52 ≒ 28 年

Last Updated on 2025/10/23 by A1go

References

目錄

目錄
Bitnami